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任晓雯老师讲
《造型基础》课程
任晓雯,中共党员,获硕士学位,致力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领域研究,现为 文物与艺术学院专职教师,主讲《中国图案史》、《陶瓷纹样及临摹》、《造型基础》、《Photoshop》等专业课程。
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助理及助教;参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19 至 2022年度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非遗文化进课堂的课程研发工作。获优秀党员、优秀团员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时报金犊设计奖项等,主持/参与校级课题2项。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造型基础》
2.授课对象:2021级文物保护与修复
3.开设学期:2021-2022第二学期
4. 课程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16 实验或实践学时:48)
“造型基础”是整合、机能、材料、结构和工艺等基础课程知识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效途径,它还是“钥匙”课程,开启学生们的造物思想和能力,建立起多效保护文物的意识。加强文保专业学生对文物修复、保护技术的应用的同时,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对文物进行“活化利用,创新驱动”,让文物“活起来”。
本课程也是发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过程,是专业设计程序与方法训练的预习;是掌握系统论素质的准备;是理解“文物活化”概念的实践;是培养“知识结构整合”想象力的起跑点;是认识美、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知行合一;是运用创造力对“传统文化”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实验。
二、基于疫情下的教学方法:
1.强调造型基本原理、造型要素之间的互制、互动、共生的辨证关系、造型基础与文创关系的实践全过程中强调研究性内容;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研究型学习的方法并贯穿实践训练的始终。
2.利用好学生在家上网课能获取到更多造型材料的优势,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发现、多观察,在同一创意构思过程中,不断尝试改变材料、结构或工艺所带来的形态变化,以深刻理解形态变化的规律。使学生在“限制”下进行实践型、学习型、研究型的基础训练。
3.课程中遵循“因材制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符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知识结构整合”和“创新应用”能力的训练十分必要。
4.在课程学习中融入“思政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现象,让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共同肩负起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使命担当。
三、网课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以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喜欢学、学得进、体会深、兴趣高的氛围;另一方面,积极组织适合于该阶段学生所能接受的小专题,循序渐进地将课程内容导入学生相应的学习步骤中。这种专题还可以进行拓展,通过分组讨论和讲评,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建立相互探讨的互动机制。强调综合“眼+手+脑+心”的“案例”性教学,必须在不断动手试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了解形态基础、构造原理、材料应用、工艺技术和造型规律和造型方法的研究;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形态的能力,在过程中掌握造型规律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善于分析、组织、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完成不同目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要求的练习课题。
四、教学过程
1.广集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案例与学生专业方向结合。
图片
3.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
4.课题专项练习,相时而动。
5.课下作业,课堂讲评(学生讲解,教师点评)。
6.容错纠错和表扬鼓励,双向发力。
7.课下及时答疑和辅导。
五、感悟与展望
疫情打破了开学的节奏,这场战“疫”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每个个体的小小愿望,都与宏大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疫情或许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未来的机会。窗外有风景,笔下有前途,低头是书本,抬头是未来。现在有多努力,以后就有多幸运。同学们在努力,我们每一位老师也都陪伴在左右。
愿破晓的曙光驱散阴霾,愿校园短暂的冷清换来久安,暖春已至,静候花开!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