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迎接和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文物与艺术学院党支部特别推出《党史百年·天天学》栏目,重温党史上的今天。引导全院党员以及全体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本栏目通过对重要党史人物事迹及精神的回顾,接受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校师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钟杨,男,汉族,1964年5月出生,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7年9月25日,钟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生前是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2018年3月29日,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2019年9月25日,钟扬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桃李天下育英才
长征路上著奇勋
37年前,年仅20岁的钟杨第一次接触到植物学,不是专业出身的他,从此开始了与植物相伴的一生。当时,在世界的植物分布图上,青藏高原还是一片空白。钟杨肩负重任,向有“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发起挑战, 开启了我国盘点这里植物库存的篇章。从此,他的双肩包里装着他的初心和誓言。
因为气候环境恶劣,鲜有科学家能涉足,那里成了探索植物的禁区。直到钟杨肩挑重任,向青藏高原发起挑战,才开启为祖国盘点这里植物库存的新篇章。从此,钟杨的脚步丈量着这片雪原。
露宿野外,钟杨和他的队员们经常吃不到一顿热饭,十六年来,高原反应成了团队的家常便饭。奔赴祖国和人类最需要的地方,他的血脉和高原相连,将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他从不言苦,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使他心脏肥大、血管脆弱等病症出现,可他从未想过离开,他只想为人类建造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2015年,钟杨因脑溢血被送到了医院。因抢救及时,他终于从死亡边缘被拉回。这次他写下了真挚的信件,说道:“就我个人而言,我将矢志不渝的把我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旁人不解,在他心中早已把自己视为高山上的植物,不畏风雨以及这贫瘠的土地。
钟杨终其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他组建自己的团队并率领团队进入青藏高原,因而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种子。16年进藏工作,他培养了第一个生物学教育创新团队,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复旦大学环境资源系濒临解散,陈家宽教授临危受命,成立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急需“救火队员”。钟杨受邀后,几乎没有任何考虑,随即奔赴复旦。“我天生就是要做老师的。”钟杨这么跟别人解释,自己出生教师家庭,呱呱落地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授课。2008年,有人提议他出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他再次婉拒。他一直认为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学生,而是给他们以支持和帮助,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在钟杨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粒宝贵的种子,用心浇灌定能让希望之花绽放。
2002年,钟杨和西藏大学的同事一起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果失败了。他安慰同事:“万事开头难,明年再来。”俩人继续高密度地野外考察。2003年,申报终于成功,这是该校获得的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整个西藏大学沸腾了。在西藏,他不放过任何一颗可在当地生根发芽的种子。2017年,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2015年,钟杨因脑溢血被送进医院,出院后时间对于钟杨来说更加的紧迫,他一心想着能为国家再做点事,再为学生多做点事。出院半年的他,早已把医生“不准再进藏”的嘱托抛在脑后,瞒着家人,孤身一人来到西藏,只因心中的那份信念始终放不下。以“种子”为业,终把自己变成种子。
钟杨有一名学生是脊肌萎缩症患者,他怀揣梦想鼓起勇气给钟杨老师写信,没想到钟杨老师不仅鼓励他,还因材施教,积极鼓励他追求梦想,为其量身定做了一条路——做生物信息学。
钟杨用了六年的时间来为自己的学生铺筑了一条科研路。更是鼓励基础薄弱的学生考取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贡献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
钟杨三进藏区,发现这片贫瘠的土地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他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紧跟队伍。六年的时间为学生铺筑了一条科研路。薪火相传,接力奋进。钟扬在无数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火种,在各个领域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十几年风雨,跋山涉水50余万里,他的理想在学子间传承,他的探索精神也如他最爱的藏波罗花,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如今斯人已逝,可精神不朽。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