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和河北省教育厅、东方大学城管委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疫情传播,切实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确保学校和社会稳定,特制定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东方大学城管委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完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坚决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全面做好开学准备和开学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二、组织领导
(一)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快速有效地应对处置疫情,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校园稳定,学校决定成立 “防控疫情、安全复课”领导小组,审定应急预案,安排部署、全面指导疫情防控和应急救援工作。
组 长:吕一枚(校长) 万寒松(书记)
成 员:王振武、潘 冲、赵英树、朱宝贵、熊国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赵英树
负责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发布,协调处置疫情期间出现的具体问题、事件,保障上下系统联动、信息联通。办公室下辖疫情监测组、信息联络组、医疗救治组、治安维护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置组。
1、疫情监测组
负责师生身体健康状况的监测、统计,做好每天的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并指导师生做好正确防护,每天保持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进行信息沟通,发现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组 长:段克明 成 员:孙颂雅
2、信息联络组
(1)发生疫情后,及时联系定点医院,并通知学生家长。
(2)掌握病例的活动史、人员接触史,重点人员名单、医学观察人员每日健康情况等信息。负责信息收集、上报、处理和传递等工作,确保信息渠道畅通;负责实时记录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提供真实材料,按规定上报和发布。
组 长:赵 彤 成 员:张 茹
3、医疗救治组
接到疫情告知后,迅速赶赴疫情现场,对感染人员进行医疗救护和处置,并协助专业救护人员和当地疾控机构开展工作。
组 长:王东风 成 员:郭振刚
4、治安维护组
接到疫情告知后,迅速赶往疫情现场,设置隔离区,负责现场警戒、秩序维护、疏散人员等,立即启动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控人员出入,加强校园巡查管控。
组 长:杨克仲 成 员:马庆禄、 张 棋
5、后勤保障组
负责防控物资的储备与管理和校内医学观察场所的设置,对感染者或疑似病例所在区域场所、物品进行有效消毒处理,必要时请疾控中心进行专业消毒。
组 长:曹建义 成 员:江翼兵
6、善后处置组
负责患者的后续医疗救治,核实患者情况及其亲属的接待、安抚、住宿和日常生活工作;负责赔偿的洽谈以及死亡人员的善后工作;负责保险索赔事宜。
组 长:胡 笛 成 员:田 涛
(二)充分发挥机关处室、教学单位的主体作用。领导要靠前指挥、亲力亲为,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到岗、到人,广大党员要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搞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掌握防控防护知识,自觉做好自我防护。
1、做好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宣传和舆情监督工作,依托校园网、微信、微博、公众号、班级QQ群等信息平台,及时向师生发布疫情防控信息,并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和相关预案的宣传,确保师生熟悉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掌握防控技能。开学返校前提醒师生在返校途中尽量减少用手直接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留意观察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近距离接触,做好自我防护。
2、引导师生员工及时关注权威发布,关注疫情防控动态、联防联控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师生员工的心里疏导和干预,引导其理性看待疫情,消除师生员工的紧张和恐惧心里,缓解心理压力。
3、落实健康教育,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展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学生不参加聚会、聚餐,不参加大型活动,减少外出,做好自我防护,防止疫情传播。
(二)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信息报送,全面摸排核查,精准掌握信息。
1、学校与当地卫生健康、公安部门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分工协作,使防控疫情形成有效合力。
2、建立师生员工健康档案,全面摸排,精准掌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严格落实“日排查、日统计、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不得延报、漏报、瞒报、谎报,确保信息内容客观、详实。
3、对学生的健康监测以班级为单位,责任人为辅导员,每天12:00时前将排查统计情况报分院书记,经书记统计汇总后报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4、对员工的健康监测由机关处室、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每天12:00时前将监测统计情况上报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5、对经营单位员工的健康监测南区食堂责任人为洪晓,其他所有经营场所员工的健康监测责任人为吴连东,每天12:00时前分别将排查统计情况报给后勤处曹建义处长,经曹建义处长统计汇总后上报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如发现发热、干咳、或呼吸道症状者立即停止其工作,并妥善处置。
6、学校每天有一名校领导和一名中层干部及保安人员值班,按照有关要求定时将全校监测情况上报有关单位,发现疫情及时处置。
7、开学报到时,凭工作证、学生证、绿色健康码、14天体温监测台账(打卡记录)进入校园,入校前统一在大门外有序列队(间隔一米)进行体温检测、卫生消毒(门口配有免洗洗手液和医用酒精)。持黄码、红码人员或体温37度以上人员严禁入校,统一到校外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如发现有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者,及时送至校外隔离室并联系指定医院就诊。
(三)落实上级要求,搞好后勤保障。
1、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的指示和要求,学生错时、错峰开学,分批次、分生源、分时段通知学生返校报到,并在开学前储备足量的防护用品(医用口罩、医用酒精、一次性手套、体温枪、防护隔离服、洗手液、消毒药品和器具等),后勤处制定存储和使用管理规定,明确污物处置流程,建立消毒记录档案。
2、开学前重点做好校园灭鼠、卫生清洁消毒工作,不留死角;开学前一周内坚持每天对办公室、教室、实验实训室、宿舍、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师生办公、学习、活动、生活的重点场所和区域或重点部位(门把手、讲台、课桌椅、电脑键盘、鼠标、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等高频接触表面)进行全面的消毒消杀;开学后重点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卫生清洁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依然重复性做好以上区域和场所的卫生清洁与消毒消杀工作,并做好记录。
3、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在学校体育馆设置隔离点,备有隔离室40间,隔离点配有专职管理员,负责房屋管理、日常消毒、通风等工作;对出现发热、干咳、咽痛、乏力、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师生及时给予隔离并转诊,同时上报有关部门给予检测、处置。
(四)严格门卫管理,执行门禁制度,做好校园防护。
1、加强门卫值守,严格管控出入校门的人员车辆。开学后,学生无特殊原因一律不准离校,确需外出者,经领导批准后凭假条出入,并规划其出行路线和出行方式,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在校外就餐、聚餐。
2、在校教职员工和经营人员及车辆凭证件入校,入校前统一出示健康码,进行体温检测和消杀,校外人员及车辆无正当理由一律不准入校,确因工作需要进入校园者,除履行相关手续外,一律核验身份,出示绿色健康码,进行体温检测和消杀,无异常方可入校,并做好登记。
3、严禁外卖进入校园。
(五)严格疫情防控措施,严控疫情爆发扩散。
1、学生返校恢复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后,在校师生员工要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讲卫生、勤洗手,采取错峰就餐制,就餐时保持间距1米以上;学生宿舍应减员并拉开间距居住,教室上课时座位间距保持1米以上;食堂要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应身体健康、穿工作服、佩戴口罩,工作服要定期清洗消毒;图书馆和实验实训室等公共场所实行人员限流。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晨午检,检查出勤及健康情况,并做好记录存档。如出现新冠肺炎感染者,学校立即向教育局报告,并配合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疫情处置。
3、如有师生被认定为密切接触者,学校应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加强与管理人员、师生亲属的沟通,随时掌握情况。
4、加强缺勤人员的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并对缺勤师生员工的缺勤原因进行及时的追访和报告。
5、疫情期间学校不举办跨班级的聚集性活动,不举办校级比赛、联欢演出等大型集体活动,不召开聚集性会议。
四、应急处置流程
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后,现场人员应立即将相关情况向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处置:
(一)学校应立即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案》应急响应,防控领导小组负责人及时向辖区疾控部门和上级教育部门报告,并指令各小组根据职责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二)及时隔离疑似症状人员,并联系定点医院就诊。
(三)对疑似症状人员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对密切接触者及时转移至学校隔离室隔离观察,并根据疾控机构和定点医院的科学检测判定是否解除隔离观察。对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咐其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要立即报告并及时就诊。
(四)加强每日晨午检工作,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追踪查明缺勤原因并上报。
(五)每日对患病人员进行追踪和记录,了解疾病状况。
(六)及时与病毒感染者(特别是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七)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疫情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五、预案终止
当病例已经得到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观察14天期满,后续无新发病例,环境得到有效消毒,经卫生疾控部门评估后,疫情防控小组决定终止响应。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